幼儿自我意识包括什么等方面 孩子不爱收拾玩具怎么办?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042 阅读

幼儿自我意识包括什么等方面

孩子不爱收拾玩具怎么办?

孩子不爱收拾玩具怎么办?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这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1、好习惯从小培养把玩好的玩具归位,这个习惯,从孩子拥有第一件玩具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了!
小宝宝刚刚学会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双手扶着他,把玩好的玩具送回去,玩好一个玩具,一定要送回去才可以换另外一个玩具。
2、不要一次性同时给孩子太多玩具。这个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且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3、固定区域的游戏规则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养成固定区域的习惯。
给孩子准备一个固定的小桌子,或者在地上铺一张素色的小毯子,孩子坐在小桌子边或者小毯子上玩玩具。
这种固定区域的规则,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秩序感!
同样是一次只能拿一个玩具,玩好之后,送回去才可以换另外一件玩具。
4、收拾玩具的指令要简单,步骤要清晰我们不要要求孩子说:请你把自己的玩具收好!
尤其是小宝宝,大部分时候,他们对“把玩具收好”这句话是不理解的,这个要求太笼统。
我们应该把收拾玩具这件工作拆分成几个步骤,这样和孩子说:
请你把小汽车放回柜子上;请你把积木放回框里;请你把绘本放回架子上;一次给一个简单明确的要求和指令,等孩子完成之后再发出第二个指令,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你让他收拾玩具的具体要求。
至于说孩子对玩具三分钟热度,新玩具玩一次就不玩了,但是看到玩具依然要买。怎么办?
1、要给孩子买对玩具孩子天生具有好奇、探索的欲望。玩具可以满足孩子这种好奇心和探索需求。
但是如果一件太难的玩具,超过孩子能力范围之外,他玩不好,那么他就会轻易放弃;同样的,一件玩具太简单,孩子玩起来的时候没有挑战性,也很容易失去兴趣。所以,买对玩具很重要。
2、和孩子一起给玩具的玩法升级同一件玩具,只要我们用心,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即让孩子保持持续的兴趣,同时获得挑战的成就感。
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玩具的“108种新玩法”。
这个也是锻炼孩子想象力、动手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3、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力,同时,让孩子懂得不能无限制的要求孩子对玩具的渴求如同女人对新衣服、对口红的痴迷和执着。
但是如果从小就纵容孩子无止境的物质要求,会让孩子变得自私、骄纵。
当孩子提出买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正确评估这件玩具是否有买的价值,如果没有,果断拒绝。如果可以买,也不是每一次都立刻就买,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这一星期都能够主动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房间,那么下星期可以作为一个奖励买给他。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克制能力,同时懂得珍惜。
@幼儿教育lulu老师 孩子不爱收拾玩具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要知道,孩子的好习惯来自家长的坚持;孩子的坏习惯一定是家长的妥协和退让。
在日常生活中去一点一滴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慢慢的,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是lulu老师,专注蒙氏幼儿家庭教育分享,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期待与您探讨更多育儿话题。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首先非常感谢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而当外部环境与支配儿童发展的内在本能相悖时,就会引起儿童心理的失调和畸变,其结果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当蝴蝶幼虫长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敏感期:在婴儿学会表达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导致了一种初步的心理结构产生,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表现。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也能找到,他们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外部秩序:儿童总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幼小的儿童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他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井然,杂乱无序的环境会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来表达对杂乱无序的不满,这里有一个来自现实生活中婴儿的案例:
有位小女婴习惯于躺在一张有点倾斜的大床,床对面是一张铺有黄色台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来家做客,这位客人随手把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婴儿开始焦虑不安起来,她盯着这把伞开始哭泣。大人以为这个小女孩是想要这把伞,但当客人把阳伞拿给她时,她却把它推开了。阳伞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继续哭泣,不停地挣扎。最后,她的母亲把阳伞放在门外,她就平静下来了。她之所以焦虑不安的就因为那把阳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违反了这个小女孩需要记住的那些东西摆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对小孩儿来说东西总应该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自然已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让他可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儿童自己去适应环境。
内部定向:内部秩序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以及他们的相对位置,可称之为“内部定向”,也就是说,儿童天生有一种与他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有关的特殊敏感性。当原有的姿势和位置被打乱后,儿童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发脾气,甚至生病。请看如下案例:
一位保姆在离开她工作的家庭时,给她之前照顾的小孩儿找了一个能干的新保姆来代替她。这个新保姆以为这个工作很简单,但是她在给小孩儿洗澡时却遇到了麻烦。无论何时,只要这个新保姆一给小孩洗澡,这个小孩就变得不安和绝望。他不仅哭起来,还试图推开这个新保姆。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讨厌她。但当以前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小孩就变得安静了,很明显也喜欢洗澡了。于是,之前的这位保姆极具耐心解读儿童不完整的语言。这个小孩已经把新保姆当成坏人,可是为什么呢?因为新保姆用相反的动作给他洗澡的。于是,两位保姆比较了他们给小孩洗澡的方式,并发现了这个差异: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而第二位保姆则相反。
智力发展:之前有人认为为儿童的智力是慢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像一只空瓶,有待填塞。诚然,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重要,而儿童的内在感知同样也很重要。儿童具有一个渐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五岁,帮助他从环境中获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惊人的能力。儿童开始时一无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像一个有生命的八爪鱼在慢慢舒张。
一个出生四个星期的婴儿,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亲和他叔叔同时出现在他面前。这两个人身高、长相都差不多,这个婴儿因此大吃一惊,害怕看到这两个人。他父亲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婴儿的恐惧呢?于是,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他俩就一直分开,一个左边,一个右边。这个婴儿转过头来看着一个,对他凝视一会儿就突然笑了起来。但后来,他突然又变得忧虑起来。他迅速地转过头看另一个人,只看了一会儿,他也对另一个人笑了。他重复把头左右转动了很多次,脸上交替出现忧虑和宽慰的表情,直到他终于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正处于构建自己内部模式,并通过识别图像把他们固定在记忆中,并由此高兴和平静地进行着内部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断他。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