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学会主动和礼让 孩子没有自制力,家长如何培养?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855 阅读

怎样让孩子学会主动和礼让

孩子没有自制力,家长如何培养?

孩子没有自制力,家长如何培养?

孩子没有自制力,是因为家长教养过程中,缺失体系化、系统化的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的执行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职业经验,给出“不让孩子流泪的自制力提升”方案。
自制力跟我们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恰当使用得到强化,从优势出发的教养能够让我们与孩子准备好正确使用自制力。
自制力与其他几个能力相关,包括:指向型注意力、非指向型注意力、正念觉察力等,这些关键能力是孩子形成自制力的基础。
下面我就根据多年的职业经验,给出一个大概方案,具体的实施步骤需要根据孩子的三种特点(气质向度、天赋潜能、性格美德)与四类优势(核心优势、成长型优势、习得行为、劣势)进行量身打造,并且越是量身打造的计划,孩子就越投入,自制力的形成效率就会越高。
特别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从优势出发,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制力!“潜移默化”,非常重要!
从优势出发,保持自制力的5条策略:第一条:减少孩子自制力消耗的方法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安排好自己的一天
积极放空活动、有毒时间、分步完成任务,心流修复,基于优势分类完成家庭作业等13项小技巧,请私信“优势教养教练竹风妈妈”。
第二条:养成习惯制作待办事项清单
如果把所有要做的事情从大脑中剔除,变成一个清单,原来记住所有待办事项的自制力将得以解放。
第三条:让正念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正念呼吸到正念感知,再进阶为正念优势,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
当自制力不够时,正念让我们能够收到前扣带回皮质发出的微弱信号,这一信号平时很难注意到。正念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修复功能,提醒大脑不要再释放皮质醇。
第四条:成为情绪教练
压抑情感会消耗能量,让我们无力控制自己。探索和表达情绪能让自制力得以解放。
改变习惯练习
第五条:微习惯的训练
在两周时间内改变一个习惯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制力水平。每成功一次,自制力肌肉就会得到相应锻炼。
自制力是没有上限的。锁定目标,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绪、行动的能力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很明显,这些变化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谢邀了!
孩子是否乐于分享的问题一直是父母们热议的话题。
可是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家长们对孩子的认识、预期和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效果也不同。
例如,有的家长会因为顾忌情面,对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当众指责,用不听话、不大气、小气鬼、自私等言语行为攻击孩子;
有的家长则会认为这是孩子关于我和权属概念的正常行为表现,所以不加引导。
事实上,“分享与否”是环境教育与孩子自我认识的共同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果,二者缺一不可。
家庭环境和幼儿社交环境是两个关键环境。
孩子是家庭行为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如果经常见证家人间彼此关爱、谦让和分享,自已又未因此被欺骗过,他们就会逐渐建构起对分享的认知。
在此期间,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分享。如,妈妈可以说和做——爸爸工作那么忙,每天那么辛苦,我得把这个大苹果留给下班回来的爸爸。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自学成才”的。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分享的小食品之类的东西,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宝宝,让宝宝接受他人的分享。
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还可以让宝宝参与“借”与“被借”的互动,产生感性体验。
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背景信息是宝宝日常的吃喝拉撒玩等日常需求得到满足。
宝宝的自我认识同样也是分享与否的重要因素。
自我认识是“我”和“我的”的起点,没有这个概念的形成,就无法衍生对立概念认识。
但实际,宝宝的自我认识也是环境教育参与之后,宝宝从环境中的自行分化。
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物品所属关系等协助他们建立这个认识。
孩子建构与理解我与非我、何为分享与被分享的关系的基础也在于此。
此外,各位宝爸宝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有耐心,允许孩子“试错”,不对孩子作出负评,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跟孩子阐明道理。
好了,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分享宝贵经验。